人参的用法

海参的食用量,即食海参怎么吃,五香大头菜VS茄鲞:从《红楼梦》看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阶层分野

《红楼梦》的高鹗续本中,有这样一处细节:雪雁问黛玉:“还有咱们南来的五香大头菜,拌些麻油醋可好么?”

五香大头菜,是普通民众喜爱的一味佐粥小菜,但出现在这里,却显得有些画风突兀。

一来,已经是咸口的小菜,再淋上麻油和醋,更添油腻,对于病体虚弱的黛玉来说,似乎不太合适。二来,之前出现的菜品,大都以样式精致、制作繁复为主,口味总体偏清淡。换言之,这不符合贾府这样高门贵户应有的饮食风格。

在我们的印象中,最能代表贾府饮食风格的菜品,首推令刘姥姥惊讶不已的“茄鲞”。它以茄子为主食材,但用到了鸡脯子肉、新笋、蘑菇、五香腐干、各色干果子等数种配料,刘姥姥听完做法之后,摇头吐舌说道:“我的佛祖,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!”

电视剧《红楼梦》中,王熙凤介绍茄鲞的做法

大头菜、茄子本是最寻常易得的食材,但做出来的“五香大头菜”和“茄鲞”两道小菜,却成为不同阶层饮食文化的代名词,也就是所谓的“庶民菜”与“官府菜”。

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体系中,“官府菜”与“庶民菜”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,形成了各自的特色。直到近现代,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影响,饮食的阶层体系被打破,一种新的饮食类型:江湖菜横空出世,成为饮食文化中的主流。


01 官府菜:贵族阶层的“精细化”和“艺术化”

从定义来说,官府菜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,包括宫廷菜、世家菜、文人菜等多种类型,其中“随园菜”、“孔府菜”“谭家菜”并称为“三大官府菜”。

谭府

官府菜的渊源,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。孔子在《论语乡党篇第十》中,提到饮食的原则是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。具体来说,还有“十不食”,不仅要求食物新鲜、符合时令,烹饪也要得法,色香味俱全。不同的食物须搭配合适的酱料,肉食宰杀过程应当遵循正确的流程。

古代官府菜的体系,从食材、口味,再到餐桌礼仪,都完美承继了孔老夫子追求饮食“精细”、“讲究”的特质。

在食材选择上,一方面,大量使用海参、鱼翅、鹿筋、蛤士馍等价格昂贵、处理难度高的食材。在流传下来的谭延闿家宴单中,就不乏高汤鹿筋、原汁鲍鱼、扒大乌参、清汤蛤士蟆等菜品。

另一方面,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复杂的口味,也是贵族阶层用来花式“炫富”“炫技”的手法。

《随园食单》中有一道“王太守八宝豆腐”,据说菜谱价值“千两银子”,使用寻常的豆腐加上香草屑、蘑菇屑、松子仁屑、瓜子仁屑、鸡屑、火腿屑等搭配,加入浓汤鸡汁中,炒滚起锅。这和《红楼梦》中的“茄鲞”需要用十来种食材制作,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
虽然“王太守八宝豆腐”和“茄鲞”中,已经尝不太出豆腐和茄子的味道,但这从侧面说明,所谓官府菜,实际上脱胎于民间,只是在演进过程中与平民特质渐行渐远罢了。

在口味上,倾向于“浓郁咸香”和“软糯易消化”的特质。

官府菜喜欢用高汤而非盐提味,并且长时间煨炖,以使食材的本味充分释放。比如《红楼梦》里,宝玉对一道“火腿鲜笋汤”爱不释口,贾琏和凤姐的餐桌上也有一道炖得烂烂的火腿肘子。

王熙凤家的餐桌

此外,在古代官场上,年长之人不在少数,他们通常牙口不太好,制作口感软糯的食物,也是为了照顾最大多数人的需要。像是贾母喜欢的食物中,就有蒸制的藕粉桂花糖糕、松瓤鹅油卷等软烂之物。

官府菜中的“美感”与“礼仪”也是亮点。

贵族阶的饮食层早已过了“饱腹”需求的阶段,他们更倾向于在餐具、食材处理方式、食用礼仪等细节处,以体现自己的审美情趣,强化自己的阶层属性,也就是钱穆先生所讲的“生活艺术化”。

《清稗类钞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苏州以讲求饮食闻于时,凡中流社会以上之人家,正餐小食无不力求精美。《红楼梦》里,对于大户人家饮食之“精”之“美”也多有着墨。

挨打后的贾宝玉想要喝白玉羹,虽然只是一道类似于疙瘩汤的简单菜品,但贾府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一套银质模具,做出豆子大小的莲蓬、菊花、菱角等样式。给湘云送一碟新栗粉糕和鲜果,也要用缠丝白玛瑙的碟子盛着,在每个细节中都流露出“美”的感受。

在古代中国,儒家思想对于“礼”的强调,同样体现到了饮食上。

在座次安排上,有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分。贾母吃饭时,李纨、凤姐等孙辈媳妇要站在一旁侍奉,黛玉、三春等未出阁的姑娘,则可以入席就餐。

贾府吃饭时,座次安排很有讲究

吃饭时的排场更要做足,自古就有“钟鸣鼎食”的说法,而像贾母这样地位尊贵的老太太,吃饭时“都有小丫鬟在旁边,端着漱盂、麈尾、巾帕等物”,照顾到每一个细节。

在明代话本小说《喻世明言》中,有位官员请诸位同僚吃饭,不仅有“四司六局”的人员前来帮衬供应,筵席之上还有歌姬助兴。

所谓“四司六局”,是宋代负责执掌官府筵席事务的机构,其中“四司”指帐设司、茶酒司、厨司、台盘司,“六局”为果子局、蜜饯局、菜蔬局、油烛局、香药局、排办局。它们各有分工,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组织体系。

02 庶民菜:平民饮食的“好时鲜”与“重口味”

与官府菜相对应的,就是庶民菜。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,庶民阶层的收入来源有限,加之来自朝廷的各种税负,解决温饱问题是他们最大的心愿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,庶民菜最强调的是“实用性”。

首先,考虑到“地尽其利”,庶民饮食“重主食,配菜蔬”。

由于土地出产率低,为了满足主食需求,田地被用来种植水稻、小麦等粮食作物,只能在田间地头、院内屋后种一些菜蔬作为副食。既方便随时采摘,又可以品尝到最时鲜的味道。

如果菜蔬产量大,不能一下子吃完,就会把它们腌制、晒干,制成可以长期储存的泡菜、干菜等。

房前屋后的小菜园

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的时候,就带了自家产的灰条菜、扁豆、茄子干子、葫芦条儿等各色干菜,在吃惯了山珍海味的贾府中竟然大受欢迎。

其次,“重口味、能下饭”是庶民菜的另一特色。

经过“咸”“酸”“辣”调味的食物,如酱菜、咸菜、泡菜等,一方面带来强烈的味觉刺激,更能“下饭”和“下酒”。当然,在不同地区、不同时代,人们偏好的口味略有差异。浙江一些地方,“咸极了的咸菜和鲜鱼”经常出现在餐桌上。到了明清时期,辣椒传入中国之后,贵州一带酸辣口味的菜品逐渐增多。

另一方面,辛香料的大量使用,也可以弥补食材质量方面的劣势。在今天的街头巷尾,麻辣烫、烧烤等被大众美食,也经常使用辣椒、花椒、孜然等多种辛香料,“重口味”可以部分掩盖经过冷冻,或者不够新鲜食材的异味,从而有效降低成本。

大量使用辛香料的烤串

此外,庶民菜式也自有其“趣”。虽然食材简单粗陋,但普通民众总能发挥自己的智慧,吃出新意。

长江中下游的纤夫们,为了抵御湿气侵袭,用辣椒、花椒等熬制辛香浓郁的汤头,煮上鱼虾、家畜下水等食材,就成为后来流传至广的“四川火锅”。金圣叹则在给儿子的遗书中写:“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,有火腿滋味。”最寻常的滋味,只要用心,亦能发现妙处。

03 饮食阶层碎片化:“江湖菜”应运而生

官府菜与庶民菜的饮食阶层分化,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,从根本上来说,与古代社会的两大特色紧密相连:重农思想、士大夫文化。

一方面,由于农业是最重要的赋税来源,于是古代政府通过户籍制度、权利限制等,对商人阶层大加限制,而把人口的绝大多数牢牢限制在土地上。收入来源单一、土地生产效率低、家庭人口众多等因素叠加,使得庶民菜的实用性更加突出。

另一方面,自隋唐以来,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,大量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,形成“士大夫”阶层。他们在处理政务之余,把对艺术和礼仪的追求延伸到一蔬一饭之中,形成了官府菜的精致特色,袁枚、谭延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

到了20世纪,巨大的政治经济变革打破了阶层之间的界限,使之产生流动与融合,饮食阶层出现碎片化,“江湖菜”应运而生。

之所以称为“江湖”,与漕运文化有密切关系。我国内陆交通运输依赖河运,南来北往的商贾们在码头聚集,因此产生漕帮等帮派,“江湖”之说便因此而起。有另一种说法则认为,江湖菜是在“菜不由人、味不依人,懵里懵懂置身江湖状态下做出的”。

江湖菜中也有帮派,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几大菜系,如粤菜崇尚海鲜与清淡,川菜麻辣兼具等。它们吸收了官府菜和庶民菜的特点,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。

以麻辣著称的川菜

江湖菜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,还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等带来的移民浪潮。大量人口离开土地到城市中谋生,他们思念家乡的味道,但饮食支出有限,定位于中下阶层的江湖菜就成为最佳选择。

从这样的角度来看,江湖菜是“市场化”的,是在商业社会中形成的、适应消费群体需求的庞大产业,这与在农业社会中产生的“官府菜”与“庶民菜”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。


食,人之本性也。食物除了果腹,还可以成为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体现。

从官府菜与庶民菜,再到江湖菜,并不仅仅是菜式和制作方法上的不同,它们也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印记。

参考资料:

1、《红楼梦》,曹雪芹

2、《喻世明言》,冯梦龙

3、《中国食辣史》,曹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8:30-21:30,节假日不休

关注微信
关注微信
返回顶部